招生考试网
学历| 高考 美术高考 考研 自考 成考 专升本 中考 会考 外语| 四六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翻译资格 JTEST
资格| 公务员 报关员 银行从业 司法 导游 教师资格 报关 财会| 会计证 经济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务师 资产评估 审计师
工程| 一建 二建 造价师 造价员 咨询师 监理师 安全师 医学|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| 教案 论文 文档
IT类| 计算机等级 计算机软考 职称计算机 高校计算机 推荐-国家公务员 事业单位招聘 军校国防生 自主招生 艺术特长生 招飞
 3773考试网 - 公务员考试 - 公务员面试 - 面试热点 - 山西面试热点 - 正文

山西省考2014面试热点:无手机课堂的影响

来源:2exam.com 2014-8-15 22:18:56

 ü 热点概述

  事件一:今年3月,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面向大一学生率先发起课堂“无手机”倡议,鼓励学生以自愿申请“无手机”课堂试点班的方式,将手机隔绝在课堂之外,恪守课堂新公约,在全国引起了较大反响。2个多月过去了,随着“无手机”课堂推广走向深入,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班级申请加入“无手机”课堂队伍,而这一“课堂公约”也正在被不断修正。

  事件二:为终结课堂“低头族”,今年5月初,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推行“无手机课堂”,要求师生进教室后,第一件事就是把手机关掉,放进讲台前的储物箱里。此后,河南农大党委将此举进行推广,河南农业大学学生会发出倡议书,在大学生中开展“创无手机课堂,加强学风建设”活动。

  ü 相关评论

  @中国青年报评论:不仅折射了许多学生学习的无目的化,也暴露了部分教师课堂教学组织的无目的化,于是,各种乱象在大学校园里滋生:逃课成了学生的“必修课”,课堂上学生玩手机的远多于认真听讲的,而终日看似忙乱的教师实则碌碌无为,毫无目标,有的甚至安逸地混迹于大学课堂,这种彼此心照不宣、教师和学生一起混日子的现象,正在当前一些大学校园里蔓延,更令人感到可悲的是,大学自身不警醒,反倒成为一种见怪不怪的共识。

  @新华网评论:这一新举措也引来了不少学生网友的吐槽。“大学了还搞无手机课堂,真是对大学生自制力的侮辱。”此外,“无手机治标不治本,关键还是上课内容不吸引人”等,也是学生们的集中“槽点”。

  ü 模拟题

  近日,为了调整大学生在课堂上“手机依赖症”的状况,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,部分高校开始推行“无手机课堂”。对此,你怎么看?

  参考解析

  如今,智能手机日渐成为生活必备品,大学生更是人手一机,“手机依赖症”成为这一群体的集体症候,终日几乎手不离机,刷微博、发微信、玩游戏……甚至在上课时也不例外,为了调整这样的状况,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,部分高校开始推行“无手机课堂”。这是加强学风建设的一项举措,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上课习惯,培养大学校园的优良学风。

  在高校推广“无手机课堂”,确实提高了学生的“抬头率”,学生可以跟着授课老师的思路上课,的确能多听进一些课了,不自觉看手机的恶习纠正了不少。同时上课不低头玩手机也是对听课同学和辛苦讲课的老师的尊重。

  但是,“无手机”倡议只是初级治理,上课玩手机也反映出学生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,同时,任课老师也该反思自己的责任,在课堂上,任课老师是第一责任人,课堂纪律如何,学生玩不玩手机,考验的是任课老师的管理能力。如果老师把课堂管理起来,把课上得精彩,同样能起到无手机的效果。这就需要循序渐进,在试行过程中,高校要针对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不断调整,让“无手机”课堂不断升级。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,并且学校要进一步关注对学生的大学学业生涯规划教育、引导,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。

  同时,无手机课堂并不是完全不用手机,改用手机的时候还是要用。手机作为一种教学手段,它的方便和快捷也不容忽视。尤其是在知识爆炸和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年代,传统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当今的需要,在新的教学环境下,教师不仅要备教材、备知识,还要备学生,注重学生的参与性与互动性,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。我们也要学会利用网络引导教学革命,把枯燥的课堂,变成像玩游戏通关一样去设计,从而进一步推动因材施教、有效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。

  在网络时代,要想提高课堂吸引力,将学生真正拉回课堂,教学方法和课程的改革不过是个切入点,背后还需依托大学整体氛围的革新。当然,提高教学质量并非易事,仅靠教师个人摸索也许需要较长时间,更需要集合团队的力量,有组织、有交流,形成一种传统,并持续更新、发展下去,希望无手机课堂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。

 


  • 上一个文章:
  •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
   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,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.
    ②本网转载的文/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,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,请在两周内邮件fjksw@163.com联系.
    最新文章
    推荐文章
  •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


  • | 关于我们 | 联系我们 | 版权申明 | 网站导航 |
    琼ICP备12003406号